Frank William Sellke
医学博士,米里亚姆医院及罗德岛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布朗大学沃伦·阿尔伯特医学院外科学教授,及Karl Karlson及Gloria Karlson教授荣誉称号,同时担任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及美国外科医生协会成员,人道主义和志愿服务奖委员会主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心脏外科网络数据安全监管委员会主席。
研究领域:微循环在健康及疾病中的规律、缺血性损伤、心脏外科手术中的炎症、侧支血管形成、生长因子的使用以及为缺血组织增加血流量的细胞疗法
办公室地址:罗德岛医院心胸外科
邮箱:fsellke@lifespan.org
教育经历:
1981 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2000 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荣誉学位
2001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新卫生保健领域”管理课程
Bharat Ramratnam
副教授,医学博士,布朗医学院医学系传染病科逆转录病毒实验室负责人,同时负责指导罗德岛医院的COBRE癌症研究中心,Lifespan的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学大学的研究整合办公室,担任布朗大学医学系分管科研的副院长以及米里亚姆和罗德岛医院的主治医师。
办公室地址:罗德岛医院病毒学实验室
邮箱:BRamratnam@Lifespan.org
教育经历:
1986 布朗大学化学系学士
1993 布朗大学医学博士
1993-1996在布朗大学完成住院医师实习
1996-1997在布朗大学完成首席住院医师实习
1997-2001洛克菲勒大学亚伦钻石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临床学者计划中完成博士后研究
Ramratnam博士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NIH职业发展奖,Doris Duke临床科学家奖,美国哲学学会临床研究Daland奖学金以及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颁发的Culpepper奖。他还获得了Lifespan Bruce Selya的卓越研究奖和布朗大学沃伦·阿尔伯特医学院的院长教学卓越奖,并担任NIH艾滋病免疫学和发病机制研究科的常任理事。
Ramratnam博士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影响HIV-1复制的宿主因子,包括组蛋白代谢和非编码RNA。他的实验室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病毒学,细胞外通讯和翻译。
Susan Cu-Uvin M.D.
Susan博士是布朗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及医学教授,及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服务、政策及实践方向的教授。她是布朗大学全球健康行动计划负责人,同时担任布朗/塔弗茨艾滋病国际培训研究计划首席调查员。她是布朗大学米里亚姆医院免疫学中心主任,截止2009年中旬该医院为1600位艾滋病感染患者提供了治疗。自2003-2006年Susan教授担任成人艾滋病临床研究协作组(ACTG -Adult AIDS Clinical Trials Group)女性健康委员会主席。自1996年以来,她一直受NIH资助,并且是几个RO1的首席研究员,负责评估女性生殖道的HIV状态的首席研究员。Susan教授在患者导向研究中获得了K24中期职业调查员奖。她一直是女性生殖道粘膜免疫和免疫重建相关研究的首席研究者,曾在妇女健康研究和艾滋病毒检测和获得护理委员会任职,同时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组/围产期抗逆转录病毒指南工作组,艾滋病研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妇女和女童艾滋病相关研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Susan教授是第一届年度女性家庭杂志健康突破奖的获得者,艾滋病临床试验组的Constance B. Wofsy女性健康调查员奖,2007年被选为罗德岛年度女性医师。
邮箱:scu-uvin@lifespan.org
郑同章
教授 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布朗大学公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布朗-中国环境健康科学中心的主任,曾任耶鲁公共卫生学院苏珊·德怀特·布利斯流行病学教授以及环境健康科学系主任。郑同章教授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之后于哈佛大学获得流行病学理学博士学位以及环境健康科学和生物统计的辅修学位。郑教授一直以首席研究员身份从事癌症流行病学与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研究环境暴露、遗传多态性、产前暴露与胎儿和儿童成长轨迹之间的关系、表观遗传因素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在美国和中国各种癌症和慢性疾病风险中的关系,主要包括: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癌、甲状腺癌、肺癌和睾丸癌。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乳腺癌的胎儿起源假说、金属暴露与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联。郑教授已经在各种国际顶级权威生物医学学术期刊发表或共同发表研究论著45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Nat Genet、J Clin Oncol、Circ Res、Nat Commun以及Blood等,其中一些文章在肿瘤领域具有开创性影响。除此以外,郑教授参与编写了教科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并受邀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报告100余次。郑教授现担任中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顾问、中美环境卫生科学中心高级顾问、国际研究所科学委员会成员、亚洲淋巴瘤研究联合会顾问等,曾任中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国家科学院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委员会高级顾问、国际机构奖学金和培训委员会主席。郑教授曾获评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年度教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高级顾问奖。郑教授先后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100多位,担任Journal of Disease and Global Health、Epidemi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y &Genetics、Dataset Papers in Medicin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Analytical Toxicology等期刊编委。
刘思敏博士
在哈佛大学获得流行病学和营养学双科博士学位,现为布朗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国家Fulbright Distinguished Chair in Global Health全球健康杰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临床医学教授,阜外国家心血管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荣誉教授。
刘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流行病学家,长期从事临床人群试验及观察研究的设计、分析、整合,在医学、营养学、全球健康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是曾直接参加并主持多项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WHI,WHS及PHS)经典队列研究(BRFFS,NHS,HPFS, PHS,WHS及WHI)的为数不多的华人学者之一。
二十多年来,刘教授的研究涉及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遗传基础、分子流行病学,到临床危险度建模以及临床营养与药物干预等多个领域。率先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通过实验室研发和流行病学应用生物标志物,揭示生物标志物与各种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关联。
刘教授的实验室最早提出食物糖载量(dietary glycemic load)概念,作为主要负责人领导团队完成多项营养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如妇女健康研究和医师健康研究领域之经典性工作。刘教授的实验室最早发现性激素球蛋白基因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并且建立了一套融合基因诊断与生物标记于一体的预测模型)。性激素球蛋白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的指标被认为糸糖尿病学近年主要进展之一。近期研究涉及营养,环境激素干扰剂,与基因组学的交叉领域,着重研究各种因素影响血管疾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刘教授已经在各种国际权威生物医学学术期刊中发表研究论著300余篇,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内科学纪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糖尿病 (Diabete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JHG)以及美国临床营养杂志(AJCN)。其中一些文章在医学与营养学领域有着开创性影响和非常高的引用率(total citations~85,000, H-index~129)。2015年谷歌学者评选中位列全球前600名H指数≥100的高引科学家之一,一直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
多年来受邀在全球学术会议及各知名高校等学术机构作大会报告150余次,受邀发表多篇综述及学术评论。在哈佛大学、UCLA和布朗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创立了6门医学和流行病学课程并培养1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因其在教学和研究中的突出贡献,2005年在营养全球峰会上获Global Summit研究应用奖(一名/四年一届);2008美国巴勒斯·韦尔卡姆(Burroughs Wellcome Fund Population Science Award);2014获美国心脏学会/AHA基因组-表型组学转化研究突破奖,2016 美国心脏学会AHA杰出导师。2017年分别获得美国营养学会的研究创新奖和布朗大学的杰出导师奖。
目前是NIH基金评审专家组顾问和多家国外权威机构组织包括WHO、NIH及CDC的顾问委员,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成员,同时也是多个医学荣誉学会的会员/院士,包括美国心脏学会(FAHA)、美国临床医生科学家学会(ASCI)、美国流行病学会(AES)。担任NEJM、JAMA、BMJ、The Lancet、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Circulation、Diabetes及Diabetes Care等顶级医学杂志的特邀审稿和评论人和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JCN副主编。
Wen-Chih Wu
布朗大学医学院教授传染病学教授,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
研究领域:心血管传染病、与血管生物学、内皮功能及新型成像技术相关的全科医学研究、获得多家机构及公司的研究经费。临床方面,他是普罗维登斯退伍军人医疗中心心脏病学主治医师,以及米里亚姆医院心理康复项目医学主任。还为心脏病科室医生、住院医生及学生上课,教学能力突出,数次获得“年度最佳教师”称号。
邮箱:wen-chih.wu@va.gov wen-chih_wu@brown.edu
教育经历:
1989-1995 哥斯达黎加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2010 布朗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2010 布朗大学文学学士同等学历
Philip G. Haines
布朗大学沃伦·阿尔伯特医学院助理副教授,结构和介入超声心动图室主任,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副主任。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后,继续在牛津及伦敦完成住院医生培训,并被选为英联邦皇家内科医师协会成员。Haines教授完成了内科实习及住院医生培训,并获得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脏病学研究基金。
Haines教授是哈佛大学的Fulbright学者,并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研究领域:高级超声心动图、介入和结构超声心动图、多模态心脏成像、舒张功能不全。
教育经历:
牛津大学
哈佛大学
Gerwald Jogl
布朗大学生物学副教授,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获得化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抗生素抗药性、蛋白质甲基化、核糖体、结构生物学、X射线晶体学
办公室地址:布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细胞生物与生物化学
邮箱:Gerwald_Jogl@brown.edu
教育经历:
1994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化学理科硕士
1999 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化学博士
1999-2004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
工作经历:
2011至今 布朗大学副教授
2004-2011 布朗大学助理教授
王滔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超声实验室主任,医学副教授(科研)。是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社会基因治疗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员。获得过多个奖项,如2012年葛兰史素克公司科学成就奖,2001年美国心脏协会青年研究院奖,1996年中国湖北省政府二级奖励,199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中国器官移植协会青年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
获得专利一项(第一发明人)编号#61/916968“ACE2+AT1R联合(心血管、肺和慢性肾病的新疗法)”
教育经历:
1986 中国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临床)
1991 中国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临床)
1995 中国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
1996-1998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移植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18-目前 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超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