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全美最古老的常春藤联盟之一,位于罗得岛州府-─普罗维登斯市 (Providence)。学校主要由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组成。
在我校与布朗大学校际框架协议及各类奖学金项目的推动下,双方教职工与学生交流十分频繁,亮点纷呈,成为中美高校师生交流的典范。
近年来,我校同济医学院以及附属协和医院与布朗大学的密切合作交流,是推进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以及国际化进程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 我校与布朗大学高层互访
2018年5月2日至8日,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率团赴美国交流访问、招聘人才、并联络海外校友。
代表团在杰出校友郑同章教授的陪同下访问了布朗大学。陈建国等分别与布朗大学副教务长Joseph S. Meisel、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工学院的院领导进行了座谈。双方就医科和工科不同领域的细化合作进入了深入交流:八年制学生交流、博士生及博士后培养、暑期学校、4+1本硕联读项目、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等等。布朗大学的医科和工科都愿意参与我校的高端引智项目,进而形成两校间的科研合作。
图(从左至右):郑同章、陈建国、布朗大学校长Christina Paxson、刘思敏
图:陈校长与布朗大学副教务长Joseph S. Meisel
图:陈校长与布朗大学校长Christina Paxson合影
图:代表团在布朗大学合影
2018年6月26日,附属协和医院—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罗德岛医院“双一流”合作交流会顺利召开。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同济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建国教授,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教授,副院长黄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影像科、检验科、国际交流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美国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罗德岛医院心内科主任Athena Poppas教授、心外科主任Frank W. Sellke教授、结构与介入超声科主任Philip Haines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双方均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就可能开展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今后的深度合作起到促进作用。
2018年11月6日至7日,协和医院代表团对美国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及罗德岛医院进行了访问,分别与布朗大学副校长、生物和医学院院长Jack A. Elias教授、布朗大学国际合作负责人Susan Cu-Uvin教授、阿尔伯特医学院内科主任Louis Rice教授等进行了校际、院级重要会谈,双方就多学科全方位合作达成共识。并就建立以心血管研究为中心的长期交流项目签署了《合作意向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
签约仪式在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罗德岛医院举行。协和医院院长胡豫、Lifespan集团主席Timothy J. Babineau、大学心血管外科协会主席Frank W. Sellke共同签署了《备忘录》,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双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同时计划共同建设世界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此后,双方将每年互派心血管领域的医学生、医生、科研人员和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如学术讲座、联合研究等。《备忘录》的签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将有利于双方通过长期交流合作,更好的开展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
图:备忘录的签署
图:备忘录
二、 我校与布朗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校与布朗大学进行了双边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顺利举办两次布朗大学暑期研习班。
1、 学术交流
公共卫生学院徐顺清副院长主持的与布朗大学的合作成果卓著。布朗大学基于我校建立的“健康宝贝出生队列”,以我校人员作为共同项目负责人身份向美国NIH递交了两项R01项目的申请书,均已拿到评审意见且获得了较高的评分,目前处于回答评审意见阶段。我校人员参与布朗大学主持的一项R01项目已经获批。该队列在2016-2018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专项项目和课题各1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专课题1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和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及国家博后基金1项,市级项目2项,获准经费1671万元。合作发表SCI论文59篇,其中5分以上13篇。
协和医院超声影像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代表团分别于2017年、2018年11月两次访问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及罗德岛医院。
访问期间,董念国、谢明星主任分别受邀进行主题演讲,谢明星教授介绍了协和医院及其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影像科的临床科研情况,董念国教授作题为“中国心血管外科新时代”的报告,均获得得热烈反响。学科代表团与罗德岛医院心内科、心外科、介入科、超声心动图学科主任、负责人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探讨了合作可能性,并参观了二台Mitra clip手术。访问受到Brown大学外事处领导及医院各级领导的热烈接待,双方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
图:谢明星主任讲座海报
图:参观Mitra clip手术
2019年4月26日,布朗大学妇幼医院小儿科教授,生殖健康生物医学研究中心(COBRE)主任Surendra Sharma教授,做客第151期同济医学论坛,做了题为“Novel Et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Avenues for Preeclampsia: A Regulatory Link with Alzheimer's Disease”的报告,讲述子痫前期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调节联系以及子痫前期与顺式P-Tau和海藻糖之间的关系等。Surendra Sharma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让大家对子痫前期疾病有了深入理解,同时带给大家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开阔了眼界。
2、 学生交流
2017年7月6日,国际教育学院正式启动第一届布朗大学暑假研习班,28名来自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的学子顺利飞往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非常重视这次研习班,由公卫学院著名教授--著名校友郑同章教授、刘思敏教授以及他们的科研团队全权负责。布朗大学的十多位学术大师轮流上课,其中有公卫学院的院长、工学院院长、两位著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郑同章、刘思敏两位流行病领域的学术泰斗。紧张而丰富的三周研习结束后,学生们为布朗大学教授们的渊博学识而折服,布朗大学教授们对我校学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英语水平赞扬有加,认为“学在华中大”名副其实。研习班结束之际,每位学子都获得了由布朗大学公卫学院院长签发的结业证书,有好几位同学都有意向攻读布朗大学的博士或硕士。
图:首届研习班布朗大学集体照
图:研习班上课中
在第一届布朗大学暑期研习班顺利举办的良好基础上,2018年7月8日-7月28日,由国际教育学院精心组织的第二届布朗大学“公共卫生”暑期研习班如期举行。来自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医科相关院系的39名学子参加了研习班。
在为期三周的学习期间,来自布朗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十多位学术大师先后登台给同学们讲课,与同学们交流。其中包括布朗大学公卫学院首任院长Dr.Terrie Wetle,工学院院长Dr.Lawrence Larson,郑同章、刘思敏两位流行病学专家,以及我校知名校友、哈佛大学营养系主任胡丙长院士等。教授们系统讲授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初步知识,介绍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前沿知识,还分享了如何做人、如何做科研的一些体会和感想。精彩的授课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常常在下课后还将教授们团团围住,问题一个接一个,久久不愿散去。教授们分享多条医学前沿研究信息,每天下午组织Seminar讨论环节,这些都在促进同学们消化吸收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同学们的思考与探索热情。
布朗大学两届研习班的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颇多,开阔了视野,见识了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提升了学习的自信心和驱动力。
图:第二届研习班在布朗大学校门前合影
三、知名校友与校友寄语
卢永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图:卢永昕教授在布朗大学校园与宠物熊合影。
1998-2001年期间,我在美国布朗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先生1997年先到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我开始是以家属身份到了Provendence RI,找工作半年没着落,就近选择到布朗大学病理系Prof.Herman Vandenburgh 实验室做志愿者,工作一周后,向老师提出想法,想做与心血管相关方面的研究,老师说你搞个开题报告,我请一个心血管方面的专家听听,我给了一个开题报告后,老师立即给了我一个Research fellow 的位置,我回国重新办了F1签证,开始在布朗大学研究生活。布朗大学这种海纳百川的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的研究工作有了一点起色后,老师就让我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包括参加美国NIH 年会。记得那年NIH 年会上,主席台上5位,有四位女性,讲话语速极快,思维极其敏捷,使我深受教育,我在同济医学院时的研究生导师戴闺柱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从此萌生了以她们为榜样的念头。
我去美国之前在协和医院心内科工作16年,为了不使自己临床方面落伍,我每周到另一个附属医院参加一次早查房学习。
2001年底我回国,第二年向学校领导汇报是否可以请我在美国的导师来我校交流,得到了大学支持,聘请Prof.Herman Vandenburgh 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此后几年,Herman多次来参加我们主办的国际会议,并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
在中美建交30年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卡特来武汉,我有幸担任他的保健医生,我向总统表示,因为他和邓小平的一次跨洋通话,开启了中国和美国互派学生学者交流的大门,感谢两位伟人,我有幸到了布朗大学学习,总统说他的小女儿也是布朗大学毕业的,并和我照了一张照片。我非常珍惜与布朗大学的这份缘分。
王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学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图:王琳教授于美国布朗大学博士毕业照。
记忆中普罗维登斯的四季,有寒风凛冽的严冬,冰雪初融的春天,骄阳似火的仲夏, 还有层林尽染的金秋。
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在布朗求学的五个春秋,感觉自己总是背着书包或赶往教室,或赶往实验室的路上,总是脚步匆匆,思绪被占满,并没有时间去仔细感受她的美丽;但多年之后, 在地球的另一端,这些风景不但没有褪色,反而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那段青涩的青春,那些温暖的人和事,还会时不时回到梦里,带回了我熟悉的热情,关于布朗的一切变得逐渐生动起来。当时的困惑和不安,彷徨和迷惘,努力和挫折,酸甜苦辣,点点滴滴,现在回想起来,一切都是珍贵的回忆。
“青春的美丽和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与无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 也许没有经历凌冽的寒冬,就无法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和生机勃勃的夏天。幸运的是,时光流逝,十年寒窗,负笈归来,赤子之心从未改变;虽然已离开校园,但布朗的四季却已经印在心里,融入了永恒的青春。
李华:美国布朗大学分子生物学暨生物化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生物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
图:李华教授在布朗大学实验室。
时光飞逝,转眼间从布朗大学毕业已经10多年了,5年博士研究生和将近一年博士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仍然历历在目。依然记得那多少个在实验室度过的不眠之夜、冬夜里的一碗速冻水饺夜宵;依然记得长出第一颗蛋白质晶体时的兴奋和期待、解析出第一个蛋白质结构时的欢乐和自豪;依然记得普罗维登斯河上周末篝火晚会的热闹、新港海滩垂钓的喜悦;依然记得白山金秋的层林尽染、大学山冬日的皑皑白雪。
还记得担任了布朗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主席,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400多人的中国新年晚会,展示了祖国的优秀文明和文化;还记得和同学们一起努力,与损害祖国形象的团体和个人做斗争、并为改善布朗大学和中国官方的关系做了一点点贡献。还记得为了组织新年晚会,四处化缘,走遍了布朗大学的校办、各个学院办公室,筹集了几万美元,完成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盛会。
有幸在布朗大学碰到了好多志同道合的优秀同学,难忘布朗熊的身影,难忘大家在讨论会上的挥斥方遒,难忘2000多个绝不放弃的日夜;,今天他们大都学成归国,成了各行各业的顶梁柱,海外赤子,不忘初心,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箐: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李箐教授在布朗大学校园留影。
我是2013年8月驱车近4000公里来到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市的布朗大学的,到2015年11月离开,总共工作了2年多时间。初到布朗便被其常青藤盟校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格所吸引,再加上其秋天迷人的景色和红叶,让我很快喜欢上了这里。我所工作的是化学系,和地球环境系共用一幢楼,楼高四层,化学系共有十几个课题组,每年招收20-40名研究生/博士生,规模比国内小很多。布朗大学是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秉承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学生在这里拥有很大的权力和自由,学术环境也非常宽松。布朗大学是我回国工作前的最后一站,对我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里工作的两年期间也是我学术成果产出最丰富的时段,因此我对布朗大学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在每隔几年我都要再去那里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