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日本学术振兴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中日大学展和中日大学论坛于1月29日~30日在日本东京国际会议中心进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42所中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50所日本大学参加展览,中方代表团有100多人,其中校级领导30余人,共有1000多人参加论坛,6000多人参观中日大学展览,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日大学交流研讨会。大学展览会汇集了中日大学的教育发展和合作内容的最新动向,也展示了来源于大学与企业交流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萌芽。我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应对方邀请资助出席大会并作论坛发言。
本次中日大学论坛以“面向全球化时代的中日大学变革——竞争与合作”为主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大学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方面由于大学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激增,而高校合并则带来了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日本方面,国立大学从2004年开始法人化,在确保优秀学生、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等问题上都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中日高校面临在竞争与合作的全球化时代中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使命,加强对话与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中日高等教育交流受到中日双方的高度重视。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日本文部大臣川端达夫分别发来贺信;原国际科学理事会会长、产业绩效委员会理事长吉川弘之、日本文部科学省副大臣中川正春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孔炫佑参加开幕式并分别致词;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司长张秀琴在开幕式上宣读了袁贵仁部长的贺词;获得中科院2008年国际科技合作奖的日本前文部大臣、日本科学技术振兴财团会长有马朗人全程参加会议并作大会讲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主任藤坞昭、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等作会议总结。
本次中日大学论坛分为主题报告、专题论坛和自由研讨。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的有张秀琴,东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现日本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议会议员相泽益男先生,复旦大学原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物理学家杨福家教授。张秀琴在演讲中回顾中日学术文化交流的历史,分析其现状,提出了积极建议。相泽益男介绍日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全球化及其挑战的主要举措,论述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功能。杨福家的演讲以“真正的大学”为题,分析当前世界高校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态势,探讨大学的本质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在高考制度、评估制度、教育方法与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方面全面改革,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受到普遍好评。
本次大会的专题论坛有“大学的战略经营管理”“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及高新产业区”“大学的国际战略:学生及研究人员交流的现状与课题”“大学的研究战略:重点研究、基础研究的平衡及研究合作”等四个专题研讨计11场,60多位中日大学领导和专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和交流对话,内容涉及大学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几乎所有领域,视野广阔,信息丰富,研究深入,针对性很强。
欧阳康教授在“大学的战略经营管理”专题论坛作了“深化跨文化理解,强化中日大学战略合作”的发言。他认为,跨文化理解是跨国大学合作的深层基础,大学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校际交往的核心是文化交往,应当强化对于大学功能的文化学解读,探讨大学跨国战略合作所需的深层文化基础。为了深化中日大学合作,应当努力超越历史遗留尘埃、政治体制差异、经济模式区别、社会文化隔障和教育功能定位可能带来的误解,着力于探寻共同学术兴趣,提升研究品位,寻求必要经费支持,促进管理体制更新,加强个体与团队互动等。欧阳康还多方位介绍了我校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和国际交往与合作态势等,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在日参会期间,欧阳康与日本大学进行了广泛接触,访问了东洋大学,与该校竹村校长、文学部、法学部、教育学部教授等进行了友好交流,会见了我校日本校友会负责人、名城大学葛汉彬教授等校友等。
据介绍,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从日本方面看,2006年日中大学间的交流协定缔结件数已超出日美间的交流,居日本方面的首位;从中国方面来看,近年来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的交流协定缔结数已超过日本,但从地理位置的邻接性和亚洲两国经济的发展及研究教育水平来看,进一步促进中日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对彼此都非常有利,也有很大拓展空间。